一、什么是心理健康?
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:健康不僅是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患,還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狀態與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功能正常,無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。
二、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標準
高中生心理健康有以下八個標準
1、正常的智力 :它是高中生學習、工作和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。智力超常或智力中常均屬智力正常,智力落后,即智商低于70屬于不正常。高中生智力發展水平的標準是:樂于學習、工作,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探索欲,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智力和潛能,獲得優良的成績。
2. 健康的情緒:高中生情緒健康的主要標志是情緒穩定,反應恰如其分,強度適中,積極情緒多于消極情緒,對學習生活充滿信心。反之,總是愁眉苦臉,心情郁悶,喜怒無常,盲目自慚自愧,怨天尤人,都是情緒不良的表現。
3、積極的意志品質:它主要表現為行動具有較高的自覺性、果斷、堅韌性和自制力。高中生學習有自覺的目的性,能有效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,能運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學習工作中的問題,能主動克服困難。相反,怕苦怕難,行動優柔寡斷、輕率魯莽,頑固執拗,遇困難半途而廢,沖動偏執等則是消極意志品質的表現。
4、 適度的反應:一般來講反應異常敏感或異常遲鈍均屬不健康的表現。對事物一概不反應或對重大刺激無動于衷,而對任何事物都反應強烈,一點小事就大驚小怪、心驚肉跳,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終日等。這些都是不健康的行為。
5. 統一的人格:有正確的自我意識。既有自知之明,又能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和完善自我;既不自視清高也不自輕自賤,言行一致。
6、和諧的人際關系:善于理解、尊重、信任和幫助他人,以真誠謙讓的態度發展和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。相反,遠離親友、集體,獨來獨往,可能意味著開始出現人際關系的失調,與集體總是格格不入,沒有友伴,不與人交往、以強凌弱則是人際關系不良的表現。
7、 個人與社會的協調一致: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,能正確地認識了解社會,使自己的信念、目標、行為與社會保持一致。
8、 心理與行為符合年齡的特征: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為特點。如果心理和行為經常偏離自己所屬的年齡特征,如老氣橫秋、老態龍鐘或天真撒嬌,易哭易笑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。
三、 高中生常見的一般心理問題:
1. 冷漠與孤獨。國外心理研究者指出:在現代社會中,不少青年在心理上處于“三無”狀態,即無情、無力、無心。冷漠的高中生在學校對所學的知識不專心,沒有學習熱情,對集體活動冷眼旁觀、置身與外,給人一種“看破紅塵”的印象。孤獨則多因性格過于內向,回避社會交往,缺少友誼,或自卑自憐,或者過高估計自己,卻不被社會與他人接受。
2、過度自卑。高中生是自卑感的多發期。幾乎大部分的高中生都有不同程度、不同方面的自卑感受,它表現為膽小怯生,害怕在大庭廣眾面前亮相,話到嘴邊說不出,缺乏自信和勇氣,特別畏懼失敗。有的甚至在課堂上做作業也遮遮蓋蓋,生怕他人見笑。
3、 嫉妒。對別人先天的才貌、聰明、榮譽地位、家庭狀況產生嫉妒。對別人挖苦諷刺,吵架破壞影響同學師生的關系。
4、 抑郁和焦慮。抑郁是以情緒低沉和憂郁為特征的心理狀態,表現為極度苦悶,對外界不感興趣。焦慮是一種恐懼和不安的不愉快的心理體驗,常伴有憂慮、煩惱不安的情緒體驗。適度的焦慮對人并無害處,但過分焦慮并成為一種習慣則屬于心理上的問題。
高中生心理健康標準雖無定論,但大多相似。綜合多數心理健康專家的觀點,結合本校高中生的身心特征與學習生活特點,我們認為,高中生心理健康標準起碼應包含以下幾方面。
1、與學習活動有關的心理健康標準:包括智力發展正常,體腦協調,能勤奮學習,自覺完成學習任務,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和考試,不把學習當作負擔,沒有不合適的考試焦慮,沒有明顯厭學情緒和逃課行為。能從自身實際出發,確定學習目標,重視開發學習潛力。
2、溝通,有良好的人際關系。能妥善處理人際交往中出現的矛盾和分歧。交往中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完整性。
3、與自我意識有關的心理健康標準:包括能較為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,愉快接受自己的優點和不足,有適度的自我期望,自信而不自卑,自尊而不自傲。
4、與情緒調控有關的心理健康標準:包括情緒反應適度,心胸開闊,樂觀穩定,積極情緒多與消極情緒,對情緒有較好的自我調控能力,既不瑣事耿耿于懷,也不沖動莽撞,能保持平常心。
5、與人格發展有關的心理健康標準:包括性格開朗、豁達,生活態度積極,充滿朝氣。能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,遇事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和自制力,不以他人的好惡作為個人行為的依據。
6、與社會有關的心理健康標準:包括能從自己的實際出發,制訂切實可行的生活目標,有理想。具有較強的道德和法制觀念,能較好地遵守校紀校規,行為得體。具有較強的經受困難和挫折的能力,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及對緊急事件的應變能力。能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,與社會的發展方向保持一致。
2015.2